手机版 剔蠍撩蜂網
對於政務雲而言,目前的重點在創新。創新的前提,是態度、實力。
一場智能化的升級換代
從2012年第一朵政務雲出現開始,我國政務雲平台和數據中心體係建設已經走過了十年。
這十年,智慧的城牆層層築起,由技術帶來的高效運轉悄然改變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民政、財政、安防、交通、口岸、教育、醫療、房產、環保、養老等關係民眾切身福祉的政務板塊經曆了一場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的升級換代,民眾所期盼的高效型、服務型政府服務漸漸成為現實:
車輛可以自由出入高速公路和停車場,不停車繳費成為常態,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提供的智能放號、交通日報、重點車輛監控等功能,實現了人、車、路、環境的協同調控,為市民帶來了全新的交通體驗;
智慧安防係統對城市實時監控,5G攝像頭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在指揮中心規劃好的路線上進行“高清視頻巡邏”,AI分析幫助失竊的電動車被快速找回,甚至能預判潛在的風險,將隱患扼殺在萌芽階段;
手機APP一網通辦,“不見麵”行政審批和“不出門”無紙審核服務不但減輕了群眾來回跑路的負擔,更將辦理審批時間縮短了四成。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階段,更大大降低了防疫風險和難度。
從政務雲1.0到3.0
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政府數字化建設並非已經進入成熟和完備階段,反而有許多過去積攢的問題等待解決,亦有更多前方的未知等待探索。
2018年,有人提出了政務雲3.0,在該階段將數據作為核心,目的在於喚醒沉睡的數據,打通數據共享、開放的通道,進一步釋放數據流通與應用的價值。
出於數據安全、效果預期等多方麵的考慮,政府部門的數字化建設整體偏於穩健。早期的1.0階段是重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通常隻有虛擬化或laaS的需求,而又有數據不出省、市的要求,大多采用私有雲承建。因此,各委辦局的機房、數據中心消失了,但業務係統和數據仍處於煙囪林立、各自為戰的狀態。
2.0階段開始強調數據打通、聚數用數,新冠疫情的突襲使在線辦理變得緊迫,“不見麵”審批、健康碼查詢等推動政務雲向應用創新聚焦。因此,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和政務信息共享協同成為重要目標。
進入新的階段,隨著政府部門對上雲理解的日漸深入和雲廠商技術(雲原生、邊緣雲等)的逐漸成熟,在釋放數據價值的基礎上,政務雲3.0的內涵有了新的延伸:一方麵是避免重複建設、浪費資源的集約化需求;另一方麵是以業務場景為驅動,以需求為牽引,對數據產品進行快速開發、試用的數據創新需求。
一雲承載、一網統管、一圖呈現、一端服務
因此,目前很多城市開始了一城一雲、一雲統管的嚐試。改變過去不同委辦局自建分散的局麵,將“全市一朵雲”作為建設理念,通過分布式政務雲架構,以市級為主、區縣為輔,多雲協同、統一管理、集中調度,打造更靈活自主、高效便捷、業務協同的雲服務體係。
如長沙政務雲采用“一主多輔”的整體架構,在一朵雲下,將開發、測試、部署、治理、運行、運維等6大模塊集於一體,統一管理,並深度實踐雲原生架構,在前端將數字化抗疫、我的長沙APP、“12345”熱線、口岸單一窗口、智慧園區、視頻雲平台統一布局,高效服務、靈活調度。既改變過去分散割裂的局麵,集約治理,又將互聯網“敏捷”“彈性”兩大基因移植到政務雲上,彈性擴展,協同發展。
進入政務雲3.0進階階段,數據要素化、計算邊緣化、應用原生化、運營一體化將成為政務雲發展的主要特征。
政務雲建設不再以基礎設施為重點,而是將圍繞數據創新展開;數據計算不再統一回傳到中心,而是就近處理回傳到融合中心雲以減輕網絡和算力壓力;業務係統不再從傳統遷移到雲架構上,而是直接在雲上開發、運行;整體運營不再分散割裂、各自為政,而是在統一的架構下融合發展、協同調度、高效運轉。
“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享,完善國家電子政務網絡,集約建設政務雲平台和數據中心體係,推進政務信息係統雲遷移;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全麵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台功能。”
因此,“一雲承載、一網統管、一圖呈現、一端服務”的模式成為城市智管過程中不錯的選擇。各家雲廠商也在政策的指引下,開始探索一城一雲的新模式。隨著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的逐漸深入,我國政務雲行業將繼續發展壯大。
根據IDC近日發布的《中國智慧城市數據跟蹤報告》(2022年7月)顯示,2021年政務雲整體市場規模為427.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47%。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23年,中國政務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497.3億元。
互聯網市場增長疲軟,政企市場成為雲計算企業的新發力點,各廠商之間的競爭也會日漸激烈,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安全集約、自主創新的企業或更得到青睞,但從居民生活、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賦能最終都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政務雲應該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想象。
結語
從1.0到3.0,未來或許還會有4.0、5.0,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務雲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管理能力的目標是不會變的,為民眾帶來更切身福祉的初衷是不會變的。